您好!欢迎来到涪陵百姓网
关注我们
扫码关注官方微信
手机版
手机扫描直接访问
热搜: 新闻 商家 招聘
统计信息
涪陵百姓网 首页 信息 信息资讯

巴国故都-涪陵天籁之音

来自: 涪陵百姓网 收藏 分享 邀请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巴国故都-涪陵天籁之音

  “哆、来、咪、索、拉”中国古乐基本音阶“五声音阶”,2013年春节第一次在巴国古都重庆涪陵两江广场(锦绣广场)涪陵大剧院旁发出……涪陵市民6年来,用手或敲打物打击仿制品“中国出土第一套14枚错金银铜编钟”题为《涪音天籁》编钟、白鹤雕塑作品。

  笔者于201924日立春除夕天,再一次来到重庆市目前最大的两江景观广场,在涪陵大剧院大门口,看到不少市民小孩和老人正在同2300年前的错金编钟交流…...悦耳动听“哆、来、咪、索、拉”音响起……

 

      编钟雕塑作品高5米、长12米,由悬挂的14枚编钟与9只腾云展翅飞翔的白鹤组成。14枚错金银铜编钟,来源于1972年涪陵小田溪乌江边,出土的中华第一套——战国错金编钟,战国错金编钟很具有巴人风格,大约是2600年前。它奠基了涪陵作为巴国古都的历史地位……加上飞翔的白鹤,白鹤题材于中国人长寿、易经、道教和涪陵白鹤梁古代水文题题刻历史传说……

 

      据悉,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馆的一套战国时期嵌错金银铜编钟,为涪陵出土的原件。该器物一套14枚,尺寸依次次递减。最大一枚高27厘米,最小一枚高14.6厘米。这套编钟,长方形鼻钮,两铣下垂,通身以浇铸和错金的技法,饰以精美的花纹。花纹突起的地方,似由蟠虺纹,变化出来的,在低下的底子中加上极为纤细的旋涡纹、绳索纹。舞部为云雷纹;篆带有涡纹。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突起,每区三层九枚,正背四区共36枚。两鼓面作蟠虺纹。其中八个编钟的钲、于部有优美、古朴的错金纹饰。舞部及枚间有剔凿的槽,或透空或不透空,称为“隧”,是用来校正音高的,与音律有关。随编钟出土的还有十四个插销(载钉)用于挂钟。它是一根断面作正方形的铜棍,载钉顶端一律作错银兽面形装饰,与钟之钮大小皆合。

 

      据悉,编钟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礼器、乐器,由青铜铸制,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光彩照人的奇葩,人类古老文明的结晶。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,并有过“钟鸣鼎食”的灿烂文明。 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,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。据考,钟的前身是铃,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,至殷商的铙,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,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、十三件一组,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。从单音钟到按音阶编列演奏的乐钟,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。

 

      在中国古代,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,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。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,在民间很少流传,每逢征战、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,都要演奏编钟。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、朝聘、宴享、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,尤其适合于伴奏,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。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、等级。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。

 

       涪陵出土的这套错金编钟有力地证明了巴国古都涪陵的历史,同时也真实地巴人在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发展历史……

 

       巴枳文化是涪陵文化的根基,它开放出中国盐丹文化的花朵,涪陵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子实业家、世界上第一个女矿冶家——巴清。涪陵推动了中国《易经文化》的发展、产生了“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”白鹤梁……





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上一篇:
立春除夕天的涪陵登协微马速跑队发布时间:2019-02-04
下一篇:
鲜花簇拥两江广场发布时间:2019-02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