涪陵《红军日报》您在哪里 中国共产党第一张红军日报 (夏斐然)重庆涪陵1930年3月-7月(或2月),为配合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起义,在国民党统治的涪陵城区,发展红军游击队,建设苏维埃政权,发动国民党官兵起义、工人、农民、市民暴动……油印出版涪陵《红军日报》。涪陵《红军日报》多次遭国民党查封,中国共产党涪陵党组织和国民党报刊,都有刊登记载涪陵《红军日报》文字,至今无一张《涪陵红军日报》实物。是涪陵共产党,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,开创中国共产党办红军日报的先河,比红三军团1930年7月,在长沙办红军日报,还早4个月。 呼唤寻找您!《涪陵红军日报》你在哪里?中国共产党第一张红军日报。您在档案袋、馆里,藏在百姓家中…… 笔者,曾数次跑重庆市图书馆,寻找《涪陵红军日报》线索,在1930年《国民公报》成都版上找到:几条《涪陵红军日报》文字新闻报道;翻阅了《涪陵老区革命史》88页《涪陵文化概论》356页《涪陵市志》等书籍…… 笔者认同《涪陵红军日报》,在1930年2月创刊。涪陵兵变,三次起义都失败后,3月17日,2个排士兵,在连长(共产党员)领导取得了兵变成功,其中,一个排长、班长、士兵是共产党员。这个连的营长是共产党员红色特工郭汝瑰。一定会看过或知道《涪陵红军日报》。 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是四川红军四路游击队中(万源一路、涪陵二路、忠县三路、兴文四路),唯一办报的红军游击队队伍,是重庆市最早两支红军队伍(第一路游击队)。 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,唯一办的红军报。彭德怀红三军团占领的长沙,还是江西瑞金中央苏区、鄂豫皖苏区,都是在共产党根据地内办报。先后有《长沙红军日报》《红星报》《红色中华》《列宁报》《红军报》《战斗报》《少年先锋报》等。 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是中国共产党办军报奇葩,唯一没有红军队伍,先办报,后有红军游击队。用革命理论,指导革命实践,探索中国共产党革命红军队伍建设的新路子。中国革命道路,重来没有固定路,不变的理论,是人们,在斗争中寻找、探索…… 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狐假虎威,借红军日报威力,打击涪陵国民党势力,唤醒工农大众、国民党官兵起义的一种战术。 1929年底,驻涪陵的国民党20军军长郭汝栋奉命,出川到鄂西剿共,当时涪陵地区士兵已6个月未发饷,官兵思想混乱,大多数人不愿出川。1930年3月,涪陵20军,调离涪陵,涪陵多次发生农民运动,共产党农村基础好。中共四川省委认为在涪陵发动兵变,组建红军,建立根据地好时机。 中共四川省委,也是贯彻中共中央“八·七”会议精神,以革命武装,反对反革命的武装。武装队伍从哪里?从国民党军队中来,从农民赤卫队中来。 涪陵共产党敏捷地认识:掌握报纸宣传舆论,唤醒工农兵大众的重要性。1947年,重庆市主城区—国民党统治区,地下党办《挺进报》,异曲同工,传承《涪陵红军日报》的红岩精神。 红岩精神,是1985年10月14日,原南方局领导成员邓颖超同志重返红岩村,题写“红岩精神,永放光芒”,首次提出“红岩精神”这个命题。 红岩精神,不但体现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渣滓洞共产党不怕死,牺牲精神,敢于向党内腐败行动作斗争、整顿党风,三线建设精神、直辖改革开放时期,而且还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,重庆共产党人领导下的红军时期。从苏联传回中国共产党一大资料中,有重庆共产主义组织资料。1920年3月12日,一群进步青年在重庆,不依赖共产国际(苏联)帮助,率先在全国成立“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”。 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,主张“取消那些专门保护帝国主义者和资本家的现有军队,建立一支红军队伍,以便取而代之。”重庆共产党人,提出红军队伍一词。1927年11月湖北黄麻起义,在一对联中,首先提出红军一词,代替农民自卫军,后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“红军”。 涪陵1916年,刘伯承在新妙,领导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起义;1923年,贺龙带领“讨贼军”威截日本轮船“宜阳丸”。1927年涪陵“四镇乡”农民运动,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组织,大顺“四镇乡”称川东的小莫斯科。 1926-1929年,弋阳国民师范学校,为涪陵共产党开办掌握,办农民讲习所,军训学生,培养共产党接班人,还办小学、中学。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廖井丹,曾就读弋阳国民师范学校。 1927-1930年,涪陵有县一级党组织外,还有一个驻涪陵20军地下中共党组织——涪陵军支,直接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(川东特委)领导。1929年底,李鸣珂直接领导,负责涪陵兵运,改组中共涪陵军支,组建红军队伍。 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是由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李鸣珂(四川南部县人)来涪陵,1930年3月,也有人说2月,在涪陵城区创刊。中共涪陵特别行动委员会刊物(隶属四川省军委),至4月7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正式成立后,由二路红军游击队前敌委员会接办,到1930年7月,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解散而停刊。 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李鸣珂,在起义后,到重庆,向四川省委汇报工作,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红6军军长,未能到任,在重庆城区除叛徒后,被捕杀害。 涪陵罗云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起义后,长期在涪陵、丰都等地的地下党杨克明(涪陵人,后划长寿),到起义队伍中,任一名中队长,队伍解散后,加入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,后任红四方面军33军政治委员,杨克明三次过草地长征。1936年1月,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。10月西渡黄河,与军长董振堂率部转战甘肃河西走廊地区。在高台激战中壮烈牺牲,年仅31岁,是四川红军二路游击队中,最高职务。 1929年年底,根据中共中央“开展土地革命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”在各地组建红军的精神,中共四川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一、二、三、四路红军游击队。 在涪陵城区,创办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目的是掌握枪杆子,建自己的红军队伍,从国民党军队中,同农民赤卫队结合,发动工人、市民暴动,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。走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,这也涪陵共产党人,在四川的第一次大胆尝试,2个排51名军人同农民赤卫队相结合,组建500人的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。 蒋介石到台湾后曾说:“没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谍。”共产党的红色特工郭汝瑰,曾在涪陵国民党军队中当营长,1928年,在中共涪陵军支入党,开始革命生涯。 红色特工郭汝瑰,因入党介绍人牺牲,在湖北联系起义乌龙事件受伤,到日本留学,十多年失去联系,抗战后期,在重庆恢复党联系,向共产党提供了国民党国防部重要作战部署,为山东、淮海、辽沈、成都战役胜利了重要贡献。 1929年国民革命军20军,三个师驻涪陵周边十余个县,20军有共产党员40多名,团以上设立政工人员,多数为共产党员。其中第一师第一团3个营长,2个为共产党员,三营连、排长多为党员,士兵也有党员。一营营长党员傅秉勋仁寿人(后叛变);三营营长党员郭汝瑰(红色特工称号,三营11连长赵启民2个排起义)。团副袁镜铭(郭汝瑰入党介绍人,任独立旅长时被捕,1929年到上海共产党的特工科,1931年牺牲),任廉儒(党员,1945年郭汝瑰回归党的联系人,单独联系董必武,未公开身份,1953年去世),胡陈杰(任师政治部主任,中共涪陵军支书记,1929年免职,后去红三军第9师师长,被错杀),刘道盛(随营学校大队长、中共涪陵军支书记,1931年牺牲) 涪陵共产党原计划:在涪陵国民党军队师、旅、团、营、连级起义。因国民党势力强大,涪陵军支共产党内,意见不统一,营级以上的地下党,没有轻举妄动参加。 中共涪陵军支,连一个整连起义,也没有实现,说明强有力的中共涪陵军支领导班子、战斗力十分重要。 1930年3月4日,军长郭汝栋带领第一旅,离开涪陵,6日,二十一军第一师接驻涪陵,17日,二十军第一师第一团三营11连2个排、51名官兵起义,20日,20军撤销番号,被21军取代。 涪陵军阀帮,在四川帮派体现中最弱,因不是涪陵人,而是铜梁人郭汝栋掌权,国民党军阀中,涪陵人无一人是师、军长。 1926年杨闇公、刘伯承、朱德领导泸顺起义,2万多军人起义。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掌握人民军队,大胆探索。 1927年后,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组织城市暴动,学习苏联经验,进行上海起义、南昌起义、广州起义……依靠工人阶级、攻打中心城市的苏联经验实践上,行不通。 农民,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,发动农民革命,建立根据地,走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。 中国革命是在实践中,不断探索中成长的。今天的改革开放,也是一样,在社会中摸索,用邓小平话:“摸着石头过河!”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机关报——《解放军报》,《解放军报》的前身为《红星报》,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。1931年12月11日,在江西省瑞金,一般为4开4版,有时出2版,或6到8版。有时单独发《号外》。1933年3月,改为32开本油印期刊,同年8月6日恢复原4开铅印报纸形式,同月,出版《红星副刊》。1935年8月停刊。王稼祥、张如心、邓小平、陆定一曾主持该报的编辑工作。
|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20-01-17
2018-12-23
请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