涪陵红军日报中国共产党第一张红军日报
革命老区 四川军阀涪陵帮
(夏斐然)重庆市38个区县中,只有涪陵、黔江、城口、秀山、石柱、酉阳和彭水7个区县,为革命老区。除涪陵区,其它6个区县,是川陕和湘鄂川黔省边界县,高山、经济不达和少数民族地区。
重庆忠县的黄钦乡,成立了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,是涪陵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失败解散后(三个月斗争,加上罗云农民自卫队组织建设),1930年7月29日成立,只战斗了半个月,失败解散。忠县没有评上革命老区。这也是四川红军第四路游击队中(其它两只,一路四川万源县固军坝和四路四川高县月江镇),唯一没有评上革命老区。
涪陵,在四川军阀中,被川人,称为涪陵帮,是四川军阀帮派势力中,最小的帮派。大邑帮刘湘最大,还有仁寿帮潘文华、南充、西充、乐山、内江、简阳、广安、营山、三台……
涪陵帮,在四川军阀中,是没有一个涪陵人,当军长或师长(指正职),为四川军阀帮中奇葩。唯一没有涪陵人,而称涪陵帮。
四川军阀驻扎涪陵,而称涪陵帮。铜梁人郭汝栋(军长、师长)驻涪陵。铜梁帮,也戏称涪陵帮,郭汝栋1926-1930年为涪陵王,是20军师长、军长。1930年,蒋介石调郭汝栋率部鄂西剿红军,离开涪陵。
涪陵,曾有两位革命元帅,早期在涪陵生活过。1923年,担任旅长(贺龙)曾三次,进驻涪陵;1916年,四川护国第一支队(县团级)军事负责人(刘伯承)在新妙起义。
革命老区标准: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,革命武装,发动了群众,进行了打土豪、分田地、分粮食、牲畜等运动,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,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。抗日根据地的划定标准:曾经有党的组织、有革命武装,发动了群众,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,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,坚持一年以上时间的。划定革命老根据地应以生产大队为单位,如果一个公社内,属于革命老根据地的生产大队超过半数,这个公社可算作革命老根据地公社。
涪陵有三个镇,评为革命老区,罗云1930年4月,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起义;1926年大顺、新妙“四镇乡农民运动”。
1926年大顺、新妙两个镇(四镇乡农民运动),是四川,第一个建立县级农民协会组织,建立共产党的小学和师范学校,探索教育培育革命接班人和培训农民运动之路。1926年的弋阳国民师范学校,是川东地区党组织的第一所中等学校。
涪陵四镇乡农民运动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民自卫队,建立农民政权。涪陵四镇乡农民运动纪念馆,是重庆市第一个农民运动纪念馆,也是全国第5个农民运动纪念馆。
涪陵县级的共产党农民运动,被重庆的共产党人,称为川东的“莫斯科”。
1930年,涪陵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起义,创办了中国共产党人,第一张《红军日报》,是涪陵共产党人,对中国革命的最大贡献。涪陵红军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红军新闻报刊史上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先有涪陵红军日报,后有红军游击队,用革命理论,指导革命实践。革命活动,是在斗争中学习,摸索发展、总结中前进的。任何理论,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创新的。
涪陵红军日报,是在国统区下秘密创立的,这是中国共产党所有的军队机关不同的特点,先有根据地或时控区,再办报。
涪陵红军日报,在涪陵城区办的秘密油印日报,多次被破坏,只有城区才具备办报的条件。领导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起义、根据地建设、苏维埃政权,打土豪分天地、旧军人起义……是中国共产党人,办军报的一大创举。
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比彭德怀红三军团攻占长沙,办的红军日报,还早4个月。长沙红军日报,只办了6天,而涪陵红军日报办了4个月之久。
涪陵《红军日报》,是在国统区(国民党统治下的涪陵城区),比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、毛泽东江西、闽西根据地和邓小平广西左右根据地办报艰苦、困难得多。 1927年黄安县(今红安)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“红军”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“红军”一词,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。
1927年12月11日,广州起义。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《红旗号外》中宣布组织“工农红军”,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,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“工农红军”的旗帜。1928年5月25日,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,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。
1929年7月27日,朱德任军长、毛泽东任党代表的红四军,首开红军办报的先河,创办发行了红军首份军报《浪花》报。但没有以红军和军、兵命名。
湘鄂赣边革委会宣传部1929年9月20日出版的《工农兵》报,但不是军队报。
1929年10月,邓小平在广西,先后领导创办了红军七、八军的军报《右江日报》《工农兵》报。邓小平曾担任过《红星》报主编,1923-1925年的邓小平,在法国先后编辑《少年》《赤光》刊物。
党的一大代表13名代表中,有12人,办过报纸和刊物,大部分是革命和进步的报刊。毛泽东1919年,主办《湘江评论》,1919年至1920年主编《新湖南》月刊,并指导过《湖南通俗报》的编辑工作。
早期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,1903年8月7日上海,同《苏报》主编章士钊一起,创办了《国民日日报》;1904年3月31日,回安庆老家,主编了《安徽俗话报》。
1915年9月15日,陈独秀在上海创办《青年杂志》。次年9月,《青年杂志》更名《新青年》。1917年1月,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,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,《新青年》也随之由上海迁至北京。1920年2月,陈独秀回到上海,《新青年》也随之迁回上海。8月,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建共产党,它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。1922年7月,《新青年》停刊。高举民主、科学两面大旗,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第一刊物。
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,早期的陈独秀也都是办报的高手,毛泽东是,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是。
中国革命的十大间谍之一的郭汝愧,1928—1930年在涪陵。驻涪陵20军,20军先后有40名地下党,旅、团、营、连、排(长)和士兵的军人,成立了中共涪陵军支。准备旅、团、营起义,因内部意义不统一,条件不成熟,只有一个连起义成功(2个排,差一个排),参加成立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。
涪陵地下党,为涪陵解放,作出了一定的贡献。解放前的1949年,有地下党307人,其中刘晓庆母亲地下党刘慧华,为涪陵一中校长,重庆市人。
重庆地下党《挺进报》负责人陈然,曾在涪陵新妙教书育人。川东地下党,除南涪支委、永川支委,没有被国民党一锅端。
1927年8月7日,党的八七会议召开后,涪陵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,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风暴,举行多次武装起义。武装斗争的烈火,遍布涪陵周边10多个县和川鄂边、川黔边地区,绵延时间达7年之久。其声势之大、范围之广、持续时间之长,对重庆乃至四川地区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土地革命1928年至1934年涪陵先后爆发了10次规模较大、影响较广的农民武装起义。
一、庙垭反暴政起义
大革命失败后,涪陵县轰轰烈烈的革命高潮急转直下,整个渝东陷入腥风血雨之中,但革命者并未被失败所吓倒。面对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严峻形势,党的唯一选择就是高举革命大旗,进行武装反抗。
涪陵庙垭的唐仲书等一批青年,在大革命时期就读涪陵省立四中时,开展过反帝反封建活动。1926年春,唐仲书等革命志士带领进步青年办夜校,动员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等。
1928年春,《四川暴动行动大纲》在涪陵贯彻后,驻涪陵20军第5师政治指导员培训班文书、共产党员唐仲书,经请示中共涪陵军支同意,决定由20军第5师1团1营派一个连,到庙垭铲除暴政,夺取鸭江、庙垭的反革命政权。
4月中旬,连长左世琳以剿匪为名,在地下党组织和进步青年农民的配合下,武装攻打了鸭江、庙垭,缴获伪政府武装30余支枪,当即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区、乡政府。在参加暴动的人员中,推举余玉文为区长,王文俊为乡长,并且召开了民众大会,宣布武装暴动成功。
二.天宝寺农民武装起义
涪陵新盛镇(今新妙镇,包括新妙、大顺、三合等地)是农运领袖李蔚如开展农民运动的基地。1927年李蔚如遇害后,在党支部领导下,共青团、农民协会和妇女会等组织依然存在,还建立了中共新盛区委,农协会员发展到四五百人。
八七会议精神在涪陵进一步贯彻落实后,在共产党领导下,团区委决定以涪陵大顺场的天宝寺为中心,举行武装起义。
1928年5月初,军事五人领导小组的罗星樵、任锦时等和团区委决定,将田致远(中共党员)、田良才、田鹤鸣(团县委书记)掌握的300多人枪的民团和共青团员蔡德芳掌握的20多名武装队员合并组成平民革命军,并由团区委书记皮斌、郑益阳(共青团员)负责武装起义的联络工作,进一步发动各乡农民协会会员支援和参加天宝寺起义。
5月24日,在涪陵党组织领导下,田致远、田良才等带领平民革命军在三合场举行起义,抓捕了恶霸地主戴松云、戴富州。当天下午,平民革命军扛着红旗浩浩荡荡开赴天宝寺,宣布天宝寺起义成功,有力地打击了当地反动势力。
三、罗云土地会武装起义
每年农历三月三、九月九,涪陵罗云坝一带有敬土地菩萨的风俗,老百姓要打酒割肉办会敬土地菩萨,名曰“土地会”。土地会吸收的会员都是穷苦农民,并规定严守机密。罗云常设的秘密开会点有四个,分别由李焕堂、尹觐阳、黄伯川、刘伏洋、罗少清、周纯古负责召集,开会时间都在晚上,外边有人放哨。
罗云土地会的总负责人是党支部书记李焕堂,他和父亲都参加过护国军,所以李焕堂对革命工作热情积极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,土地会扩大到涪陵的龙驹、焦石、山窝、烂坝子、木根(今属武隆区)和丰都的包鸾、湛普等乡,会员达三四百人,掌握枪支60余支。
1927年秋,中共四川省临委先后派干部来涪陵,贯彻八七会议精神,准备组织武装起义,建立川东革命根据地。
1928年6月,中共涪陵县委决定当月17日在罗云坝举行土地会起义,由李焕堂、罗星吉、刘伏洋等统一指挥。6月17日,正是罗云赶场的日子,正午时分,文昌宫发出起义信号,一部分带武器的土地会会员冲进罗云场,与事先进场的便衣队员配合,将早已确定和跟踪的镇压对象刘树槐、刘涛仙等20余人就地处决。紧接着,党支部带领起义农民开展了打土豪斗争,为组建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。
从1929年2月罗云党支部掌握罗云乡政权开始,到1930年4月7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撤离罗云,罗云党支部坚持斗争达14个月之久,使这里后来发展成为革命根据地。
四、火炉铺农民武装起义
在中共涪陵县委领导下,火炉铺(今属武隆区)农民协会联络部分武装,于1928年夏至1929年春发动了武装起义。
1928年春,八七会议精神在涪陵传达后,中共涪陵县委派共产党员邵平阶、共青团员夏殿宇到火炉铺开展农运工作,建立了有邵益阳、邵征先等30多个农民参加的万峰坪农民协会。4月,在刘湘、郭汝栋、范绍增的“倒杨(森)”之战即将爆发时,中共涪陵县委趁军阀混战,无暇顾及革命力量发展之机,派党员李仙舟到火炉铺加强起义工作的领导。
李仙舟到火炉铺后,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,联络感情,并向当地绅粮罗正兴借来10多支枪,武装农民协会。同时与杨畅时领导的农民协会武装联合起来进行斗争。邵平阶等人与杨畅时达成协议,报经中共涪陵县委批准,于1928年7月4日举行火炉铺农民武装起义,缴枪30余支。
火炉铺农民武装起义成功后,两支武装于当晚到万峰肖家堡会合,打出农民“神兵”的旗帜。第二天,李仙舟召集邵平阶、杨畅时、邵楚侯等开会,讨论起义后的行动方向,整编队伍,继续开展革命斗争。1929年初,农民“神兵”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抗捐斗争。
五、金银场农民武装起义
1928年7月,中共涪陵县委决定把武装斗争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涪陵李渡地区。因为驻涪陵的杨森军队正在收编民团,准备对付郭汝栋联军的反攻。
时任李渡联团大队长余测,192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底,接受中共涪陵县委指示,余测在李渡集中民团和其他零星武装力量,与敌人开展多次战斗。由于寡不敌众,余测在李渡瓦窑沱战斗中被俘,慷慨就义。
之后,涪陵地下党组织委任曾参加天宝寺起义的骨干、共青团员郑益阳担任金银乡联防队队长,共产党员张体仁为联防队指导员,金银乡联防队借扩大民团组织的名义发展武装,扩大队伍,开展革命斗争。经请示涪陵县委同意,又动员曾参加天宝寺起义的蔡德芳等人,带着六七支枪到金银乡联防队参加起义。
郑益阳经过精心筹划后,决定于1929年9月14日夜,在金银场发动武装起义。为使起义顺利进行,郑益阳事前派人对打击对象进行了调查,并拟定了名单。当天,中共涪陵县委派来领导起义的县团委书记皮斌到达金银场,率领起义队伍直奔同仁茶馆,打死地主恶霸王须知等数人,缴获银元和武器。
六、桐梓山游击队武装起义
1928年夏,武隆桐梓山(当时属涪陵县21区,今属武隆区)活跃着一支农民队伍,即桐梓山游击队。领导人是陈子光、陈子清兄弟俩。
涪陵地下党组织从涪陵伪政府弄到一张任命陈子光为21区民团区队长、陈子清为区队副的委任状。之后,陈子光、陈子清便邀约一帮人马带着武器、给养等,来到桐梓山区署,以合法身份建立桐梓区民团团队。
队伍发展到150多人时,正式命名为桐梓山游击队,下设3个中队。游击队在发动抗捐、抗粮、抗税的同时,开展了打富济贫活动。
1929春,伪区长刘理章组织人马准备对游击队进行“围剿”。陈氏兄弟得知情报后,火速联合了秦兴隆、陈世胜、蒋岳森等人的队伍,提前攻打火炉铺,清乡军溃逃。1930年5月,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进入丰都栗子寨后,陈子光、陈子清表示积极配合红军扰乱敌人后方,牵制敌人行动。
二路红军战略撤离根据地后,桐梓山游击队遭到涪陵驻军袭击,被敌人围困一个月之久,后突围。
桐梓山游击队仅有200余名队员,他们在没有供给、缺少武器的情况下,独立坚持3年的英勇斗争,这在川渝革命史上是罕见的,也是难能可贵的。
七、百福乡农民武装起义
1928年初,中共涪陵县委指派马仁去百福乡(今百胜镇)开展农运工作,发动农民参加土地会,准备武装起义。
当年秋,在金银场教书的杨希文,被涪陵地下党巧妙安排回百福乡当上乡长后,即以合法身份一面借为地方办事,一面同马仁等做宣传工作,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活动,组织成立农民协会,秘密办起农民夜课补习班。
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,杨希文、马仁等按照党组织要求,把农民协会改称土地会。杨希文、马仁等又积极筹划土地会起义,为了弄到所需枪支,他们分别发动佃农在地主那里施计,借得10多支枪。 土地会起义举行时间定于1929年2月,党组织与土地会商量,农民武装起义后,首先把百家场的几户恶霸地主杀掉,然后将起义队员带过长江南岸,同四镇乡的赵海洲等人会合,一起闹革命。
正在准备起义之际,百福乡民团中队长施廷珍的枪被土地会队员借去未还,引起了他的怀疑,秘密探得土地会将要组织武装起义等情况,立即跑到百福乡向团练长作了报告。
团练长闻讯大惊,当即派人前去逮捕马仁等农民起义的组织者。最后,马仁脱险,但杨希文等人来不及撤退被捕。在押送县政府的途中,杨希文等7人被杀害。
八、涪陵抗捐军起义
1929年7月至8月,在中共涪陵县委和中共涪陵军支的领导下,涪陵人民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抗捐抗税斗争。
涪陵的抗捐斗争,是从群众基础较好的大顺、新妙、兴隆一带逐步发展起来的。在这里工作的张光、刘祥书、冉伯华、陈拱北等共产党员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。特别是张光在大革命时期就与李蔚如一道领导农运。
上半年,张光从上海返回涪陵后,即与当地团防赵海洲、陈凤藻、陈禹锡等人加强联系,在龙潭召开了涪陵县县民抗捐同盟大会,发动县民誓死抗捐,并以大会名义向全国发出通电。
在遂宁蓬溪建立的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正进行东征,震动川东,各地驻军、民团纷纷哗变,惶惶不可终日。我党认为时机成熟,遂策动周燮卿的团防、赵海洲的团防、陈凤藻的民团共3000多人起义,组成抗捐军,开展抗捐斗争。对此,中共涪陵县委和中共涪陵军支积极开展策反工作。
1928年下川东之战,周燮卿在涪陵被击败,遂于巴南、涪陵交界处筹款购枪,重拉队伍。同年6月2日,周燮卿为郭汝栋招编,委为独立旅长,部队约2000人,驻在长寿与涪陵之间的茅坪,他是我党争取的对象。
7月中旬,涪陵县属长江北岸的珍溪镇、鹤游坪一带,由郭汝栋军第1独立旅钟占奎团把守,钟占奎拥有人枪五六百,经过我党的统战工作,钟占奎愿意加入组织。涪陵县与巴县接界的石龙场(今石合乡)木鱼山一带,还有我党领导的三四百人枪,在当地开展革命活动。
7月下旬,涪陵县及周边各县沿途以抗捐抗粮相号召,并提出“打倒滥军、团阀、土劣”“解放被压迫民众”等革命口号,声势浩大,震动全川,涪陵多地的抗捐军起义获得成功。国民党中央多次电令川军刘湘,限期剿灭涪陵的抗捐军起义。
九、花垣子起义铲除恶霸
大革命失败后,涪陵云集中心场(曾改称云集镇,今属重庆市长寿区)和全国各地一样,反动势力猖獗。盘踞在中心镇花垣子的黄姓大地主一家,独霸一方,无恶不作,劳苦群众敢怒不敢言。
共产党员杨克明,云集人,一直从事党的秘密工作。1929年初,杨克明自郭汝栋部举办的政治指导员训练班毕业后,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和涪陵县委派遣返回家乡,开展武装斗争,组织农民起义,并秘密建立了一支农民武装。
恶霸黄氏父子明查暗探,妄图扑灭这束革命的火炬。杨克明等人在得知黄氏父子的阴谋后,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,决定为民除害,惩霸雪恨。
1930年1月28日晚上10点钟左右,杨克明率领一支近30人的农民游击武装,摸夜路赶到中心场集中后,突袭包围了黄正清的老巢花垣子。他们堵守三个大门,并分兵搜查院内各室,将黄克中毙于寝室,将黄正清、黄汉清、黄良善、黄克定毙于院坝,搜缴了黄家的长短武器。
次日,云集悬重赏1000元大洋缉捕杨克明。此时,杨克明已按党的指示,到丰都、武隆一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。不久,他加入了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。
十、土地坡农民武装起义
|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20-01-17
2018-12-23
请发表评论